邛崃艺术生高考文化课补习学校哪家好些 艺术生高考文化课该怎么提升?对于艺考生来说文化课通往大学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在联考结束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复习文化课,成绩始终停留在300分左右。那么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该怎么提高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文化课。
物理:夯实基础,深度理解,灵活运用
我物理是最好的。我认为物理能用几个字母,公式就能揭示出事物背后的道理,这很奇妙(个人浅薄的对高中物理的看法),所以我特别喜欢物理。我认为物理这个东西只要你足够爱,它就会变得很简单。它不需要你整天的背诵,它需要的是理解,是掌握模板(人拉船模型,双星模型,木板模型等)。会一道题,通一类题。归纳题型,循法解题。
化学:强化基础,灵活运用提升能力
化学呢小知识比较多,比较零碎,你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网络,这样之后,你才能灵活运用。
了解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些会在选择题中考到。
规范化学用语,千万不要写错别字。
生物:回归基础,温习疏漏,强化重点
生物算是理科当中背诵最多的科目了,高考时别看它只有90分,但每一个空都依托于课本内容,能拿80分就算厉害了(我记得第一次模考,我的生物只有59分)。所以一定要熟记课本上的内容,尤其是黑体字,另外还要多做题,见识一下各种题型,知道具体要填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
邛崃艺术生高考文化课补习学校哪家好些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小编收集了一些有关于艺术生高考文化课提升的一些基础知识题,希望对艺考生们有所帮助:
【新学高考高考练习题】
1.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②隋唐的科举制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B.书信C.有线电话D.互联网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
(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3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3分)
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大力发展教育
C.提倡文明开化D.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伏尔泰
材料三:这份宣言阐明了关于自由、财产和安全的基本原则——“就人们的权利而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这份宣言是革命的基本要旨,宣言被印成许许多多的传单、小册子、书籍并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使“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口号传播到整个欧洲,最后传播到整个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848年以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善于吸收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材料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中古西欧社会的什么制度?哪一历史事件对该制度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运动?(1分)
(3)材料三中的“宣言”是在哪次革命中颁布的?这场革命与材料二中的运动有什么关系?(2分)
(4)材料四中的学说是指什么?这个学说的第一次实践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5)根据材料五概括十月革命的意义。(1分)
(6)概括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的关系。(1分)
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称风易俗,心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网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孝文帝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