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艺体生高考文化课辅导机构 艺体生高考文化课该怎么提升?对于艺考生来说文化课通往大学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在联考结束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复习文化课,成绩始终停留在300分左右。那么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该怎么提高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文化课。
高考最后环节,重点是归纳
一、常见的归纳总结的方法
1.以章节顺序展开的归纳。以章节顺序展开的归纳,这种归纳方式是最常见的方式,也是最基础的方式,比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
2.题+题的归纳。比如我们把数列这一个章节历次考试的题目找出来,对比,问上边提到的四个问题。我们就能归纳出很多东西。这对于重点章节进行重点突破非常有效。以后,遇到这些章节的题目,就能迅速地从大脑这个数据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高效解题。
3.试卷归纳。我们通过分析所在省份历年高考真题容易发现一些惊人的结论。试想,如果你在考前都已经知道哪些地方你一定能得分了,你对考试还会没有把握吗?同时,由于你非常清楚自己弱势在哪里,那你就很容易在最后冲刺阶段努力解决,从而整体拉伸你的学科成绩。
4.灵感性的归纳。比如,对于逻辑联结词,我想,很多同学都觉的不容易把握。有一次我在校园里散步,在琢磨充要条件和集合有什么关系,结果还真的让我想出来了。我很多归纳总结就是在散步、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的时候归纳出来的。
5.语文、英语学科的归纳。由于语文、英语学科属于语言学科,体系性不强。但并不是说不归纳。语言学科的归纳,从应试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多做试卷归纳是非常必要的。
昆明艺体生高考文化课辅导机构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小编收集了一些有关于艺体生高考文化课提升的一些基础知识题,希望对艺考生们有所帮助:
【新学高考高考练习题】
1.20世纪60年代西藏地区胜利完成________,废除了________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春秋时期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我国古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战国时期,不同阶级代表纷纷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此外,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是我国献给古代世界的隆重贺礼,东汉初期成书地位《九章算术》,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精确计算,名医张仲景、华佗高超的艺术,无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无不是我国科技领先世界的有力见证。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3)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
(4)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5)中国的思想和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
3.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中,跟现代人差不多的最早的黄色人种是()
A.北京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这是美国人民反对当时压迫美国,使美国处于殖民地奴隶地位的英国强盗们的战争。”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粉碎了奴隶主的反动势力,从而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如果美国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
材料三:“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美国“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美国国内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美国的这两场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共同影响?
(3)材料三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4)综观上述三则材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5.中国体育健儿在第届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共夺得金牌15枚。
A.20B.23C.27D.29
6.“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A.春秋B.战国C.秦朝D.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