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音乐生高考文化课辅导学校 音乐生高考文化课该怎么提升?对于艺考生来说文化课通往大学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在联考结束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复习文化课,成绩始终停留在300分左右。那么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该怎么提高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文化课。
"
要抓一些“经典”的题宴激没,每科重点抓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分析好其解题过程,弄其基本规律,规规矩矩解好它,分析其背景,不时看看。要正确对待错误。出现错误的时候,冷静分析一下:是属于知识缺陷、理解错误,还是自己一时疏忽看错了题,或是计算失误、书写不当等。若属于知识缺陷,即自己对那方面的理解不够,不够熟悉,则通过些题接受教训,堵死此方面的漏洞,保证下次不再重犯,将其枪毙。
"
昭通音乐生高考文化课辅导学校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小编收集了一些有关于音乐生高考文化课提升的一些基础知识题,希望对艺考生们有所帮助:
【新学高考高考练习题】
1.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2.从世界史角度看,亚洲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概括为:古代文明灿烂,近代衰落探索,现代奋起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古代、近代亚洲历史的有关问题。
材料一从五六千年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和欧洲的爱琴海地区,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材料二在亚洲,18世纪中期,英国控制了印度,……1838年侵入阿富汗,又强迫伊朗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英国还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第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大河流域古代文明中心亚洲就有三个,请答出这三个早期文明的代表?
(2)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就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当时建立的殖民机构是什么?19世纪“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时,发动了什么战争?
(3)美国舰队的闯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和促进了日本历史上的什么变革?此后,日本对外走上了什么道路?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十九世纪末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谬(1n)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并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8分)
(3)从材料三的两幅下面,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分)
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五五星红旗飘香江,卷走米旗送英皇。九十九年已然去,游子终回母怀间。五星红旗迎风扬,紫荆花开更娇艳。邓公一语存青史,中华民族庆团圆。
——某网友《贺香港回归》
(1)材料一中“割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
(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
(5)材料五中“米旗”开始出现在香港与哪次战争有关?“邓公一语”指的是什么?
5.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A.神话传说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
6.(2013·山西中考)推动了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关键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七七事变D.重庆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