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高三音乐生文化课辅导班 高三音乐生文化课该怎么提升?对于艺考生来说文化课通往大学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在联考结束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复习文化课,成绩始终停留在300分左右。那么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该怎么提高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文化课。
利用专业学习的课余时间学习文化课
现在很多艺术生,例如美术生在集训期间,完全放弃对文化课的学习,其实这是在早些年前遗留下来的传统,前几年由于美术生文化课的分数较低,所以,美术生一般都不太注重文化课,很容易就能通过录取线,如果现在的美术生再和以前的美术生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势必已经失去了优势。高考君在一些高考画室了解到,一般画室每周都会有一天的放假时间,美术生可以利用这一天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并且,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全天都在画室画画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可以每天挤出2-3个小时学习专业,专业与文化相结合。最理想的方法是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分开利用,一个搞专业一个搞文化。
使用专用教材复习文化课
美术生在集训专业的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复习艺术生文化课专用教材《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专门针对艺术生基础知识点汇总的各类教材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其中实用性非常高的广受赞誉的《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更是艺术生的随手读本。该书都是高考必考点的集中讲解、练习,所以美术生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只需要背考点然后强化练习就可以了,短时间内学习考点仍是美术生提分最快的方法
昭通高三音乐生文化课辅导班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小编收集了一些有关于高三音乐生文化课提升的一些基础知识题,希望对艺考生们有所帮助:
【新学高考高考练习题】
1..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描述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一改姓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2分)
(2)“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2分)
⑶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3分)
⑷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2分)
2.下列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辽沈战役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③渡江战役④淮海战役
A、③①②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④①D、④③①②
3.文明的出现,冲破了蛮荒的黑暗。西方文明最早的发源地是
A.古罗马B.古希腊C.古巴比伦D.古印度
4.(18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材料三: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如右图),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D代表民主(democracy),S表示科学(science),在字母S顶端上还有个圆球。
材料四: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文化传统。有人说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正是两岸关系的写照”。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两地清华大学共同庆祝百年华诞,并各派副校长带队前往对方参加庆典。
回答问题:
(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2分)北大的校风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4分)
(2)1900年是庚子年,想一想,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产生的?(4分)洗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谁?(2分)
(3)材料三中“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是哪位历史人物首先提出的?(2分)
(4)形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2分)
(5)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5.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
A.议会重新召开B.查理一世被处死C.成立护国政府D.颁布《权利法案》
6.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洪秀全